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1月2月刊 No.45 > 正文

【lighting talk】郭明卓:灯光很重要

2015-04-28 作者:庞瑞珍 来源:《阿拉丁》杂志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为了避免千城一面,建筑师应该用许多种方法去创新,并不需要只走向极端,做出许多奇奇怪怪的建筑来。城市的灯光设计也一样,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点来做,一定要跟建筑的造型结合好。

  建筑师简介:

  郭明卓,全国建筑设计大师。1943年生于上海,196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广州市设计院原副院长、总建筑师,2003年后担任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并成立了郭明卓建筑工作室,仍坚持建筑设计创作。从事建筑设计三十余年,他的诸多作品包括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全国第一个Shopping Mall天河城购物中心、广州新体育馆、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韶山毛泽东遗物馆、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等。

  导语:

  郭明卓是一位在建筑设计领域卓有建树的建筑师。这位年过七旬的老者,看起来却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对广州这座在其间生活了近40年的城市,郭明卓有着深深的热爱。在他眼中,广州的夜景很漂亮,比外国很多城市都漂亮,也比中国的其他城市也更胜一筹。说起广州的夜景,他赞叹西塔的灯光做得很好,珠江两岸的灯光也做得非常好。

  在他眼中,城市不应该是千城一面的。为了避免千城一面,建筑师应该用许多种方法去创新,并不需要只走向极端,做出许多奇奇怪怪的建筑来。城市的灯光设计也一样,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点来做,一定要跟建筑的造型结合好。

  《阿拉丁》:从1966年同济大学建筑学毕业的时候算起,您已经做了48年的建筑。您上大学之前为什么会想到要读建筑专业做建筑设计?

  郭明卓:我是1977年来到广州市设计院的,在此之前在贵州山区的军工企业搞建筑设计,文革中思想极左,限制很多,没什么好搞的。

  学建筑是因为对它有兴趣,我喜欢画画。考大学时家里人反对我考美术学院,因为画家不一定能成名成家,还是技术傍身比较实在一点,最后就选择了建筑学。因为建筑学既有技术,又是一门艺术。现在看来也没选错。

  《阿拉丁》:您做了这么多年的建筑,有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建筑理念或者建筑思想?

  郭明卓:我的设计思想是从我读建筑学的时候就开始形成的。我们当时在同济大学接受的是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

  所谓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形成的一种建筑思想,是对古典建筑的一种颠覆。西方的古典建筑从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一路发展下来,注重形式,注重繁琐的装饰,而忽视功能。现代主义就提倡简化这些形式,以功能为主,去掉繁琐的装饰。因为建筑有不同功能的要求,需要给生活、生产、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等提供不同的空间。现代主义提倡建筑的形式要服从于功能,要更加注重采光、空气流通等。现代主义的革命性就在这里。

  同济大学的老师坚持的理念就是现代主义,很注意空间。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同济的建筑学的教学理论,就是空间原理。

  80年代我设计的天河体育中心,风格很简洁,也很现代。而1991年开始设计的天河城,也是根据现代主义的思路设计,当时提倡四个“现代化”全国人民对“现代化”充满了憧憬和追求,因为现代主义从某种意见义上就是跟世界接轨。

  到现在,我还认为是正确的,我是现代主义的追随者。

  《阿拉丁》:说到现代建筑,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很多“非常现代”的建筑,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奇奇怪怪的建筑”。您怎么看待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

  郭明卓:现代主义因为讲究功能不讲究装饰,讲究用料的节约等等,如果大家都按照这套思路去做的话,做出来的建筑就都差不多,都是一个方盒子、火柴盒。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这种单调、没有特色、千城一面的情况是需要改变的。那用什么办法来改变呢?一些人热衷于搞一些有视觉冲击的建筑,就要搞得奇奇怪怪,吸引人的眼球。如果是这样,就走到另外一个极端,这是不对的。我一直都批判例如鸟巢、央视、广州大剧院这样的建筑,因为它的设计是忽略功能,一味追求视觉冲击的力,建筑的结构、施工都很复杂,里面的空间很浪费,造价高出几倍,都是烧钱的建筑。

  我认为应该回到主流,但不是说不想克服千城一面、没有任何个性这样的情况。我近年做的一些项目就希望能够体现一些文化内涵,体现“地域性”。当地的文化、传统、建筑形式等能为现代的建筑设计提供很多养分,它能够使我们设计出来的建筑不会全部都很类同,而是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在里面。其实我从设计毛泽东遗物馆开始,就走这条“地域性”的路,做出来的效果也挺好,挺有趣。这个项目用现代的材料来演绎传统的要素、形式和特色,这是创新的一种形式。

  另外一种手法就是建筑形式是现代的,但是用原生态的、传统的、旧的材料来演绎。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就是王澍在杭州做的中国美院象山分校。建筑是现代的,但用了很多青砖、瓦,还有竹子来做,做出来就有传统文化的味道。

  还可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也一样可以做得很好。美国的一位建筑师弗兰克·赖特的经典作品流水别墅,就是跟自然环境结合的经典,到如今也是不朽之作。

  所以说,从地域性方面来改变建筑没有个性的状况,是有很多的路可以走的,是可以做得好的。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手法,但不顾功能,单纯追求视觉冲击,大量浪费材料,我觉得这不是一条正确的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阿拉丁》:您在做建筑设计时,会如何考虑建筑的采光和照明?

  郭明卓:室内采光和照明在做建筑设计时是有规范的,我们做建筑设计时会严格按照这个规范来设计。在建筑的外部我通常会要求做一些泛光照明,用洗墙灯来把建筑的轮廓打出来,这样人们在晚上也可以欣赏这些建筑。这个是非常需要的。以前的建筑都是没有考虑这方面的要求,但是现在的建筑都会考虑,所以,现在建筑的夜景也比以前好看很多。

  另外,像珠江两岸、江上的大桥、一些标志性的大厦能结合建筑的造型、特点来做灯光设计,效果也是挺好的。广州有很多个建筑的灯光都做得很好,譬如西塔,白天由于玻璃幕墙的颜色较深,看不清其内部的结构,晚上点亮灯光之后,它的内部结构、形式就通过灯光透露出来,晚上的西塔就很漂亮,真的很漂亮。

  所以灯光很重要。灯光一定要跟建筑造型结合得好。结合得好,建筑的夜景就能增色不少。

  《阿拉丁》:您觉得广州的夜景灯光怎么样?

  郭明卓:我觉得广州是一个很漂亮的城市,广州珠江两岸的灯光设计做得比较好,比国外的很多城市都漂亮。比如巴黎,我觉得它的夜景也没有广州那么漂亮。塞纳河两岸的建筑只是用了一些泛光照明。这可能跟欧洲城市当地的文化有关。东方人比较喜欢热闹,就做得好像过节一样。

  《阿拉丁》:那您有没去过比广州夜景做得更好的城市?

  郭明卓:我觉得还是广州做得比较好。比如说上海,上海黄浦江因为江面比较开阔,做出来没有就珠江两岸的效果那么好。珠江的江面宽度刚好合适,两岸的灯光、建筑都很漂亮,再加上珠江上那些彩色的船只,给人很有活力的感觉。

  我去过台湾的高雄,很多人觉得高雄的灯光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觉得跟广州比就差得远了。所以,如果中国的每个城市都能根据自己城市的特点做一些夜景灯光设计,那会很漂亮。

  《阿拉丁》: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搞夜景工程。有人认为这样很浪费电、浪费能源。您怎么看?

  郭明卓:是很浪费电。但值不值得这么做,这个是政府考虑的事情。因为这些钱都是政府买单的。事实上,灯光对提升城市形象作用很大。

  《阿拉丁》: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千城一面的问题在城市夜景灯光上是否也存在?

  郭明卓:那可能是很多城市的夜景灯光是某些著名单位设计的,手法变化不多,但我觉得他们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点来做。如果我们的灯光设计能够将这些地方特色表现出来的话,那就又上一层楼了。希望将来的灯光设计能够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

  城市里有没有人监管这些灯光设计?监管的人专不专业?我不知道。但我觉得既然城市的夜景很重要,就一定要有专人来监管,不能随便乱搞。如果政府部门有人去审批这些灯光设计,那审批的人就一定要很专业,必须是这方面的专家,并有专业人士去监管工程。

  《阿拉丁》:有些建筑师对采光是非常重视的,比如说贝聿铭做的罗浮宫前的金字塔形的入口,做出来之后是非常具有冲击力的。您个人在采光方面会不会特别在意?您的作品当中没有采光做的比较好的例子?

  郭明卓:像建筑的裙楼、购物中心的中庭,我们通常都会做一些透明的玻璃顶来引进自然光。贝聿铭设计的罗浮宫前面的入口,其实它下面就是一个公共空间,各个交通的中心。如果只是采光方面的要求,用其他形式也是可以的,不一定要用金字塔的形式。用金字塔的形式是因为它没有风格。入口的周围都是古典的建筑,用一个无风格的金字塔装上玻璃顶可以跟周围的古典建筑更好地融合。

  我设计的建筑里面需要采光比较多的一个例子是广州新体育馆,是我和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合作的。广州体育馆穹顶是阳光板,透光率很高,白天在里面不用开灯,结构在日光照射下很漂亮;晚上灯光可以从阳光板透出去,也很漂亮。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