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猴顶灯”
摘要: 在京津冀一带,作为俗语的“猴顶灯”常用于形容不靠谱的人和事,相当形象——活蹦乱跳的猴子,头顶一盏易碎的大灯,怎么看都让人觉得不安稳。然而几年前,“中国石灯收藏第一人”刘登武举办的一次展览为猴顶灯正了名。
丙申猴年,广告人的第一件事是在猴子猴孙身上想爆点,而照明人能联想到的大概就是“猴顶灯”了。
在京津冀一带,作为俗语的“猴顶灯”常用于形容不靠谱的人和事,相当形象——活蹦乱跳的猴子,头顶一盏易碎的大灯,怎么看都让人觉得不安稳。然而几年前,“中国石灯收藏第一人”刘登武举办的一次展览为猴顶灯正了名。
石灯收藏第一人
2009年,中国古石灯收藏展在银川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展出石制灯具365件,其他古灯具上百件,这是刘登武十余年来的珍藏。从1999年遇上第一盏石灯——汉代的石猴灯时,刘登武就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专注石灯收藏和研究。目前,他收集的千盏灯具中,有一半以上是石灯,都收藏在他的“留灯屋”中。
据了解,这些古石灯主要产于“石窟艺术之乡”甘肃的东部、南部和固原等地,雕刻的年代也多见于佛教兴盛的唐朝、西夏。受分布地址和朝代的局限,石灯在全国其他地方鲜有发现,而刘登武因收藏量大、品种齐全,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收藏古石灯第一人。
“猴顶灯”的故事
古石灯按造型可以分为象生灯和象物灯。象生灯多模仿人物或动物造型,如人俑灯、牛羊灯、凤鸡灯、熊灯、雁鱼灯、青蛙灯等;象物灯多取像于日常器皿,如盒形灯、鼎形灯、瓶形灯等。
在刘登武收藏的石灯中,以猴子造型的最多,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都是手工雕琢而成。这些“猴灯”,一般都将灯碗置于顶部,灯下的猴子们有的面目灵秀,有的憨态可掬;托举的姿势各有不同,有的用头顶,有的用双手举,有的是一只猴托举,有的是多只猴托举;猴子们或坐、或蹲、或跪、或站,姿态也不尽相同。多只猴子比单只猴子又多出了很多的形态,有的背靠背,有的面对面,有的肩并肩,有的相互搂抱,有的大猴抱小猴,也有的大猴背两只小猴,或者背一只小猴、领一只小猴……
这些在甘肃、宁夏等地发现的石灯中,为什么“猴灯”有那么多?
这可得追溯到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谐音文化了,就连同韵的“八”“发”之流也能勉强归入此类。所谓“猴灯”,反过来说就是“灯猴”,正好与“登侯”谐音,是个封侯拜相的寓意。为了将这层寓意延伸开来,就出现了更多的形态,比如大猴背小猴代表“辈辈封侯”,大猴领小猴则暗含“代代封侯”的意思。据说,在甘肃平凉一带,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新女婿到岳父家过年,有的岳父母要用粘黄米捏成一个猴顶灯,让新女婿吃下,希望女婿将来有个好前程。
说到底,“猴顶灯”寄寓的是一种信念、愿望或追求。其实,造型各异的古灯具无不如此。随着制陶技术、金属工艺的进步发展,以及绘花、刻花、透雕等装饰技法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为古灯具的形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却依然未能超越“自然”和 “生活”,我们可以看到的,依然是可触可感的一幕幕生活场景。而无论何种形态,背后都被贴上特殊的标签,以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人群。可以说,很多时候,灯具并不只是灯具。当然,发展到现代,猴灯已经可以跳出困囿,玩出更多的意味。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