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系的变故
世界上多数城市都是伴水而筑,比如在大河大江之畔的上海、武汉、开罗、巴黎;拥有人工开凿运河的苏州、扬州、威尼斯,还有一些荒漠地带的城市,比如以色列的拿撒勒、耶路撒冷;或是已经荒芜的秘鲁马丘比丘,这些都是靠地下水维持生命的城市。水成为古今中外城市选址的重要考量指标,这是人类的生存天性,而我更关注的是水系和城市关系的时代更替。
以前水系是在城市外围做屏障,现在则成为城市核心区的景观;以前水系是为了航运和饮用,现在这些作用已不复存在,于是水系就成了天堑,需要桥梁来沟通两岸。以前人们不愿意住在水边,因为木结构房屋耐候性太差,难以抵御洪水和强风。现在不一样了,城市里卖得最贵的建筑就是濒水而建的高层楼宇。环境变了,人们生活标准变了,本来是传统城市重要命脉的水系,如今只有风景线的作用。其实水系只是转换了角色而已,以水系为主脉的城市空间衍生出了更多丰富的内涵,经济区、开发区、历史区、港口区、工业区,依然是以水系为城市的未来导向,今天的水系也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滨水的建筑形成城市界面的割裂,又成为新的观察立面,建筑的亲水性又让其本身的设计多姿多彩。一个城市中最重要的建筑群体多数诞生于沿河一线,形成密集核心区,就像上海浦东的地标建筑林立。与水系的结合让空间更富层次感、更立体化:隔岸相望,开阔的视域、流动的水面,形成视线互动,让城市更有可能向多维度转变。
以天津海河夜游为例
天津海河的夜景观设计打造已经推进了近十年,沿线建筑照明丰富多样,不同手法并陈。有过时的勾边体现建筑的轮廓照明;也有投光显示建筑的体量照明;有非常生动的细节照明;也有在历史街区上采用陶瓷金卤灯,利用高显色性体现石材的质地和分量;有彩色灯光渲染桥梁,成为视觉中的焦点,让城市一下子生动起来;还有各种景观灯树立在岸边,火焰灯、投光灯、立柱灯等等,种类繁杂。
海河是天津的核心地带,建筑密集,载体众多,有以天后宫为代表的天津历史街区;有代表着殖民文化的望海楼教堂;有金融开发区,高楼林立、现代感十足;有仿古商业街区,将古典元素运用得娴熟自然。海河河面不宽,有很多桥梁横跨,而每座桥都体现着独特的形态,有开闭桥、横贯桥、钢梁桥、平底桥、拉索桥、石拱桥……桥变成了视线内重要的结构物。两侧建筑时而逼仄,时而低伏,时而单体呈现,时而连续成片。建筑与岸线,岸线与行人,行人与不同的观赏视角,视角的运动与变化,构成了复杂的海河光环境。
正是因为建筑载体太多、岸线过长、环境复杂,所以海河的夜游需要一个完整的设计意图,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各种照明手法和技术手段杂列。我在现场用台湾群燿科技MK350S手持式分光光谱计对灯光的品质进行了测量,还是发现了城市照明普遍存在的问题——光的品质令人堪忧。
台湾群燿科技MK350S手持式分光光谱计,用它可以直观地观察环境中的光配比。照度、色温、显色性、动态分布、光谱坐标等等,功能强大。可以进行数据存储并导入计算机,界面清晰友好,是光环境观测的重要助手。
我们的户外照明普遍不重视光的品质。首先是不重视显色性,单纯以节能为理由而忽略了城市中光的生动性,尤其是现在LED高色温路灯的大量使用,让灯光的显色性和亲近感大打折扣。什么是生动?树叶是真实的绿,皮肤是淡淡的红,生动是用眼睛感受的,是视觉在调节之后的心理愉悦。其次是对于照度和亮度分配不合理的漠视,没有通过照明条件形成合理有序的光照氛围,光污染现象较多。但是,比光污染更恶劣的是照明美学的丧失。
城市照明强调具体的设计手法,常见的是建筑勾边,建筑自下向上泛光投射,或者从上向下洗墙。这些简单的照明手段可以提供城市的基础光,却无法形成光的气场。什么是光的气场?光的气场也就是空间的能量场,是光照亮空间之后,空间所能形成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海河的夜游照明只是做了一个基础光,缺乏深层次的灯光引导和创意,艺术性不足。值得认可的也就是“天津之眼”这座摩天轮了。以支撑塔为核心自上向下投光,形成圆环中心的最亮点;人字形支撑塔用光卡着照了几个关键转折,形态立即就浮现出来;而用线性灯勾勒出大圆环的轮廓,也不失优美。但是,作为背景的几处高层建筑的照明就显得和摩天轮格格不入了,简单的横向楼体勾边,单调乏味,失去了城市空间的美学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