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爆冷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住鲍勃·迪伦虽然没有出席颁奖典礼,却在获奖演讲稿中写道:“我常常被音乐创作和日常杂事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谁是更适合唱这首歌的人?’‘这个录音室更适合这张专辑吗?’‘我唱的音准对吗?’……我甚至没有时间问自己,‘我的歌曲创作是文学吗?’”但他认为瑞典文学院给出了精彩的答案。
这番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无心插柳”的背后原来是跟大部分普通人一样的,无数个兢兢业业、努力奋斗的日常。获奖不是目标,世人所推崇的无上荣誉,在他眼里也仅仅是一次总结、一个答案、一个肯定,以及由此带来的自我价值感。
当我们谈论荣誉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中世纪的欧洲,荣誉来源于财产、房产、地产和出身,所以若有人说“以我的荣誉做担保”,潜台词其实是“我的房子可以证明我的话”。荣誉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附庸。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在其 1755 年的著作《英语词典》里从几个层面定义“荣誉”:灵魂高尚、宽宏大度、以卑鄙为耻。在他的理解里,荣誉是个体的品行。
在现代汉语里,荣誉是社会或集团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是特定人从特定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所以,荣誉常常与“奖项”挂钩。而且,奖项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越高,其体现的荣誉就越高,对获奖者的心理及社会地位的影响、对某个领域乃至社会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奖项趋之若鹜的人不在少数。
奖项 = 荣誉?
在小小的照明行业,也有诸多照明相关奖项,每年轮番上阵,如火如荼。但是,奖项真的等价于荣誉吗?
我们对照明行业内的几个重要奖项进行了梳理,采访了不同奖项的评委、获奖设计师,甚至奖项的发起人,并以发展了5 年的阿拉丁神灯奖为钥匙,意图将照明奖项的“一二三”一一解锁,借此了解获奖背后的行迹与心迹,反思奖项存在的意义,思考如何将其价值最大化,让奖项等于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