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3月刊NO.65 > 正文

Herbert Cybulska:我们无需第二次发明轮子

2017-04-20 作者: 来源:阿拉丁照明网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此文章为付费阅读,您已消费过,可重复打开阅读,个人中心可查看付费阅读消费记录。

摘要: 他是前PLDA主席,现在是德国科学照明协会的技术委员会成员,CLDA国际顾问团(IAC)主席。多年前,在完成了柏林自由大学的戏剧、德语和政治等课程,并在一个视频工作室实习之后,HerbertCybulska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他的自由照明设计师生涯。

  个人简介

  他是前PLDA主席,现在是德国科学照明协会的技术委员会成员,CLDA国际顾问团(IAC)主席。多年前,在完成了柏林自由大学的戏剧、德语和政治等课程,并在一个视频工作室实习之后,HerbertCybulska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他的自由照明设计师生涯。

  1995年,他从达姆斯塔特专业学院毕业并获得了照明设计硕士学位。此后,凭借着在许多著名剧场、戏剧作品,以及建筑项目中积累的灯光设计经验,他渐渐拥有了足够的底气,并陆续在PLDA、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和一些院校做演讲或担任工作坊的指导工作。

  2006年,他成为了柏林L-Plan照明设计的合伙人,并开始在德国以及全世界承接建筑照明设计项目。2011年,他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己的照明设计公司Cybulska+Partners。

  《阿拉丁·设计》:您是怎样进入照明行业的?

  HC:其实我们设计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从属于照明行业,只是我们需要用到他们的产品。但某些情况下,我们的灯光设计和这个行业一起发展。当我最开始做建筑照明设计时,总感觉我在做的项目有所欠缺。虽然市场上有一些解决方案,但并不适合这个项目。所以我们开设了一个小公司,专门开发具体的解决方案,因为几乎每个项目都需要类似的定制方案。在德语里有一句俗语:我们不需要“第二次发明轮子”,所以我们致力于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创新。我们很幸运,在德国,玻璃、金属构件和LED解决方案都可以定制化,从而创造定制化的灯光。

  《阿拉丁·设计》:舞台灯光和建筑照明在您的作品中分别占多大比重?您会倾向于选择某种项目类型吗?

  HC:我现在每年会做1~2个舞台灯光设计的项目,不会更多,大约占用我10%的时间。但我做建筑照明设计仍会和舞台灯光设计关联起来,比如在为很多大型的教堂和礼堂空间做照明设计时,就沿用了许多舞台上的设计手法,所以是两种方式杂糅,大部分是典型的建筑灯光,外加一些舞台灯光。现在我做的项目越来越多跟艺术相关。

  《阿拉丁·设计》:舞台灯光与建筑照明之间是什么关系?两者怎样相互借鉴?

  HC:做舞台灯光时你懂得了空间和氛围,但这与照度水平无关,而是更进一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用灯光重新构建了属于你的空间。设计师用光来传递信息,创造自己的世界,他们工作的方式远不止于工程施工。当然,与灯光技术相关的工程知识对于设计来说是一大助力,你应该学会了解和应用你手上的“工具”。但设计还需要了解更多,比如表演艺术和戏剧艺术能帮你找到正确的标准。为什么某个空间需要用特定的方法做灯光设计?首先你得知道为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做。这些你在剧场、舞台上了解到的,都可以应用到建筑照明领域。

  《阿拉丁·设计》:这段时间您在忙什么?

  HC:我为一些受保护建筑做了灯光设计,它们的年代都很久远了,有50年、80年,甚至100年的历史,都是某种建筑风格的重要起源。

  《阿拉丁·设计》:2016年法兰克福展期间,您做了哪些作品和项目?能否详细地描述?

  HC:我们在法兰克福国际照明展上展出了一个名为“Bon′Nuit”的作品。这个名字其实是一个文字游戏:它包含了法语单词“bon”,意思是“good”,而“nuit”是“night”的意思。同时,“bon”也暗喻一座名为“St.Bonifatius”的教堂。简单来说,这是一场“Bonifatius之夜”演出,有音乐家现场演奏,灯光表演随着音符变化而变化。每天我们会更换作曲家或者音乐家,但是灯是不变的。在这样的场景下,你可以看见音乐是怎样影响人们对灯光、对建筑的看法的。可以说,这是一场情绪的游戏。

  《阿拉丁·设计》:PLDA宣告解散已经三年,回忆过往,您如何评价这个事件?

  HC:不好,但是它已经发生了。

  《阿拉丁·设计》:过去三年,前PLDA的会员们有些什么变化?

  HC:一些德国设计师试图创立一个新的德国照明设计师协会,但我没有加入他们。另外一些则比较活跃于IALD这样的组织。

  《阿拉丁·设计》:您与部分原PLDA会员以IAC的形式加入CLDA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HC:多年来我一直感觉到中国文化对我的无形牵绊,当然,我不是唯一有这种感觉的人。成为IAC国际顾问团的一员,我们可以参加中国照明行业的相关活动,保持与中国的联系。

  作品赏析

  ST.BONIFATIUSKIRCHEIN FRANKFURT AM MAIN法兰克福圣博尼法斯教堂

  项目信息 Project Information

  项目位置:德国 法兰克福

  建筑设计:Martin Weber 1922

  照明设计:Herbert Cybulska, Christian Uitz设计师以教堂建筑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种形状、大小和位置都与之契合的特殊照明装备。矩形和菱形的元素以一种很难立刻被发现的方式巧妙地隐藏在圆弧形结构中。而菱形的灯具则直接悬挂于教堂之内,形成了一种不卑不亢、不遮不掩的专属基调。

  有了圣堂上方可调控的点光源,以质量最高的冷暖光来照耀由建筑师于 1920 年设的“永恒之光”和富有历史意义的圣龛都不成问题。每一盏灯,每一根光柱,都可以用 DMX 单个直接控制。这样一来,风格迥异的景象也都可以轻松造就。

  MAGISCHE ORTE

  神奇之地

  项目信息 Project Information

  雕塑:Wolfgang Volz

  灯光设计师:Herbert Cybulska(法兰克福 / 柏林)

  灯光助理:Yvonne Standtke(柏林)

  视觉效果:Martin Kurz(法兰克福)

  音乐:Sebastian Studnitzky(柏林)

  这个废弃的奥伯豪森储气罐高 100 米,拥有光亮的墙壁,如今被改造成展览空间。42 米高的树形雕塑则是其中一个展览内容。照明赋予此展览空间三种照明氛围,以模拟逼真的四维影院。所使用的投影包含三个主题 11 个不同的图像。墙壁被超过一亿个点光源点亮,这是整个太空氛围的关键所在。

  LICHTSTR ME

  – NATIONAL GARDEN SHOW KOBLENZ 2011

  流光——2011 德国科布伦茨园艺展

  项目信息 Project Information

  负责人:Bettina Pelz, Tom Groll

  灯光设计:Herbert Cybulska(法兰克福 / 柏林)

  灯光助理:Yvonne Standtke(柏林)

  摄影师:Jennifer Braun

  这是为迎接 2011 德国科布伦茨园艺展所建的一个观景平台。Herbert 为其做了灯光设计,使其不仅仅是观景的地方,自身也成为了一处独特的景观。观景台由金属和木板构筑而成,白天呈现自然堆叠的结构,而到了夜晚,灯光为其重新“塑型”,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MADE INBANGLADESH 孟加拉制造

  项目信息 Project Information

  舞蹈导演:Helena Waldmann

  编舞:Vikram Iyengar

  灯光设计:Herbert Cybulska

  在“孟加拉制造”的背后是什么? Helena Waldmann 和 12 位孟加拉国的卡萨克舞者一起走访了孟加拉国臭名昭著的纺织工厂,并将看到的情况编成舞蹈。她将北印度卡萨克舞蹈中的繁重装饰物尽数去除,让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舞者们光着脚踩在地板上。脚步的踢踏声和缝纫机的哗啦声相得益彰,舞者像绕线筒一样旋转舞蹈。灯光如影随形,仿佛也在舞蹈。

  专题策划

   景观照明舞台化

   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广州亚运会、2014 年 APEC 峰会、2016 年杭州 G20……无论是体育盛会还是国际经济峰会,在国人心中流传下来的更多是关于“文化”的印象。在经济稳步发展、生活品质提高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滋养了“文化旅游”产业,照明作为文旅产业的一部分,也刮起了一股风潮。

  我们试图用“文旅灯光”来定义这一风潮,但北京锋尚世纪景观事业部总监王雪晨却认为现在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我们用“景观照明舞台化”来描述这种趋势,而北京清控人居光电研究院院长荣浩磊表示,任何手段都只是一种表现的方法和途径,没有必要贴标签。

  正如大部分正处在变化、发展中的事物或现象一样,当我们没办法一下子给出精准的定义时,则会尽可能以已知的事物去加以描述。《黄帝内经》对于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是这样论述的:“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也就是说,新事物产生,是“化”的过程;旧事物发展到盛极的过程,是“变”的过程。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二者的界限渐渐模糊,“化”字成了时髦热词,常用于描述某种变化中的现象或趋势。这样考究起来,用“景观照明舞台化”这样的词也许还算是恰如其分。所以,我们姑且用它来代指这种趋势——越来越多舞台灯光的理念、手段、灯具等被应用到景观照明中,衍生出包括多媒体实景演出、灯光秀、主题公园、宗教 / 神话传说主题旅游等在内的文化旅游灯光项目。“变”与“化”相生相随,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性,还有更多的想象和发展空间。我们观察,我们分析,我们探讨,我们研究,

  以更好地构想和设计未来。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