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剑
KGM瑞国际照明设计设计总监
国内的博物馆照明最开始是什么样子?
胡国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80年代以前北京的那些博物馆,基本上都是苏联式的建筑设计,用了大量的侧窗。上海以上海博物馆为代表,它的建筑设计非常经典,而且相对来说比较专业,但是内部环境整体比较暗。
前几年整个博物馆界都存在一个误区,觉得高对比度才有博物馆的感觉。其实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就做过分析,最开始的博物馆之所以做得这么暗,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建筑设计本身的限制;二是当时的控光技术还不够成熟,一旦做了自然采光,室内就会太亮,没办法达到保护的要求。国内对博物馆自然光的认知比较晚,但这几年开始也有很多好的案例出现了,像广东时代美术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都有引入自然光源。
做过哪些博物馆类的照明项目?
胡国剑:广泛意义上的博物馆我们做了大概有二三十个。古文物类的有三星堆、金沙遗址博物馆;偏当代艺术的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深圳“两馆”等;另外还有一些艺术馆和像湖南省博物馆这样的常规博物馆。
您觉得不同的博物馆类型在照明上各有什么特点?
胡国剑:我觉得粗略可以分成3类:博物馆、美术馆和当代艺术馆。它们都从属于一个大类,但其实具体到某个项目来说,还是要做一些区分。
首先博物馆,一般它的内部会切分不同的功能分区,比如展陈区和非展陈区,它们的灯光是完全不同的。而在展陈区域里,又要进一步划分。一些偏保护性质的古文物类博物馆,它的展陈就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比如严格限制光照水平。因此,国内的古文物博物馆展厅内不会考虑自然采光。环境与展品的高对比度,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古文物博物馆的展品种类繁多,做照明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材料和形式应该采用什么光。比如青铜器、瓷器、陶器、丝绸,不同材质有不同的特点,用光也应该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展品的形态也对照明设计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陶器,因为是立体的,并不是只照一个面就可以了。而且因为保护的需要,很多情况下这种展览品都会被放在展柜里面,那么灯具的安装就会很受限。在展柜外我们常用轨道灯来解决,但一旦到了柜内,就需要定制体型更小的轨道和灯具。这需要前期做非常细致的工作,不仅要跟展陈设计公司沟通,还要跟展柜设计单位沟通。
第二类是美术馆。这是比较单一的一种展览形式,展览品多数是可以挂在墙面上的平面类作品,比如画、照片。但是这类展览对于舒适性的要求更高,首要的是保证墙面的均匀度。常用的做法包括发光顶棚;第二,洗墙灯;第三,重点照明为主,用投射或者切片灯。
在国内,美术馆内部的自然采光还是偏少。主要原因是当画挂在墙上,如果光线直射下来,很容易造成眩光。特别是自然光,比较难控制,如果开了侧窗,很容易会看到反射眩光,所以除非是休息区,美术馆的展陈区很少会开侧窗。
但是国际上对于自然光还是很偏爱的。曾获过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就做过很多美术馆和当代艺术博物馆,里面巧妙地采用了大量的自然光。比如顶部采光,太阳光不是直射进来的,而是通过特别的设计,让光线在窗里反射很多次,最后进入建筑内部,形成漫射的效果;并且随着室外的自然光的变化,发生色温强度的变化,让你感觉很舒适。
国际上还有一些很好的人工技术,国内有一些小的馆也在用,比如电动的百叶或窗帘,可以隔绝过多的自然光,但是普遍存在管理维护成本太高的问题。所以国内常用的做法是采用发光顶棚,但也有一个问题,如果不做调光,光线太亮时展品表面覆盖的玻璃也容易产生反射眩光。所以发光顶棚必须结合轨道灯一起使用,保持被照面亮度高于发光顶棚的亮度。
最后是当代艺术馆,从展览内容上来说,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展览品。除了实物,还有很多影像类的作品,有些作品可能本身就自带光源,不同展品对光环境的要求都不尽相同。我觉得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用功能性非常强的照明系统,去解决所有的需求;另一种比较简单,比如就做一个发光顶棚,或者一些发光的灯管。
当代艺术类的展览跟展馆的建筑本身关联也很大,往往建筑也是展品的一部分。所以如果馆方要求突出建筑空间的特质,就有可能会削弱一些展区内的照明,弱化所谓的功能区。这跟博物馆和美术馆不一样,当代艺术更注重展览形式,甚至可以接受自然光,让它成为展览品的一部分。
怎样判定博物馆灯光的好坏?
胡国剑:灯光对于展品的表现力的好坏,基本上可以从光照水平、色温、显色性、配光等方面去判定,而显色性和色温都跟光谱构成有关。国际上做得比较好的厂家,除了能够把控好不同色温之外,在光谱的控制上也已经做得比较精准了。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光的入射方向。光源的方向会影响人对物体、对质感的判断。以前博物馆用的多是卤素灯之类的灯具,发光的光源比较大,可能一排立体的展品,用两到三个灯打下来,效果可能做得好,但有时也难控制精细。现在LED灯具越来越小型化,瓦数可以
做得更小,从设计上来说,到底是用多个小光源去表现一个展品,还是用单一或者是少量的大功率光源比较好?这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从光源上来说,LED对于整个博物馆照明是一个革新的过程。LED好不好?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判断:首先,LED对于文物到底有没有损伤;第二,LED对于视觉没有提升,或者在设计上会不会提出一些新的做法。这需要做很多比较和实验,才能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答案。
同时,这里面还涉及到视觉心理学的研究。每个人的喜好都会有差异,每个个体都有自己个性的地方,但是也会有一定的共性,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趋势的判断。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照顾大多数人的感受。最近我们也在跟上海博物馆合作进行一项科研项目:研究对于博物馆展品,人的视觉喜好倾向。我们把心理量表的概念引入到照明的主观评价里,通过一系列的情绪量表,用统计学的方式进行判断。
其实设计方式也好,技术也好,现在都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大家都在尝试,但没有一种很科学的判定依据。我们和上海博物馆合作,就是为了找出一个普遍适用的判定标准。
在博物馆照明中,照明设计师和展陈设计师是什么关系?
胡国剑:博物馆项目对细节要求很高,包括阴影、眩光、反射眩光等等细节问题,最后呈现的效果看上去可能很简单,但实际推理设计的过程是很复杂的。我们接触过很多项目,都是因为缺少灯光顾问,导致出错。专业的照明设计师可以帮助展陈设计师规避很多专业上的错误。
他们之间比较容易引起分歧的一个点,是各自对光的理解不同。展陈设计师通常对光有自己的理解,有经验的设计师甚至可以自己把控灯光,照明设计师只需要从光的控制和品质等方面去协助。
另一个分歧点在于灯具安装的位置。比如展柜,从灯光的角度讲,展柜肯定是深一点比较好,因为有足够的位置安装灯具。但展陈设计师可能会觉得展柜做得很深、很厚重,对他的展览不利,这时候照明设计师就要有一个专业的判断,告诉展陈设计师你的极限在哪里,怎样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