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设计师在一个微信群聊起“城市大屏幕”的话题,说实话, 这样的话题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能挑动大家的神经了,现在谈起 来,更多的是一种反思。
细究起来,被诟病的“城市大屏幕”一词,很可能跟撕葱家的某达广场的媒体建筑有着极深的渊源。不过,这词是毁?是誉?还 真不好说。常言道:大俗大雅。老百姓喜欢的才是硬货,亲没见 某达广场开哪哪就可能成为城市的中心。先声明一下,我今天既不是要骂某达广场也不是要赞某达广场。当然,如果我骂了,然 后撕葱哥一气之下随随便便拿一亿买下《阿拉丁·设计》,那我 就叫齐人一起来破口大骂。很明显,我在做白日梦。
蒂姆·丹特说:“我们塑造我们创建的事物,然后由它们塑造我们。” 所以你看,每个城市的大灯一旦打开,照射出来的不仅仅是光, 还有光背后的有关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较量。
如果城市是一个大屏幕,那么,这个由我们亲手创建的东西,也 正在反过来塑造着我们。
我一直想弄明白:城市照明到底是属于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 明建设?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的总结: “如果有谁说过中国文明是一种精神上的文明,那么这个人就是 一个谎言的制造者……在中国,精神的价值非但从未与物质的 价值相分离,反而帮助人们尽情地享受自己命里注定的生活。”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找到了答案,毕竟物质文明和精明文明从来 都是紧密相连的。中华五千年的物质文明,自古开门七件事,柴 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最寻常的事物,不仅承载了中国人的生活秩序、 审美情趣、礼仪制度和人文思想,更重要的是它能为今天的中国 人提供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开启记忆和灵感,并让我们在全球 化的时代不迷失自我。至于今日之城市照明,是否已经精进到了 如此地步?可能它离春天还有一条秋裤的距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