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公共场所照明设计日渐兴盛
摘要: 公共场所照明设计是一门日渐兴盛的新型艺术,没有任何固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投身其中的艺术家各自追求着不同的观念与风格,但有一个核心争议始终存在,那就是应该亮到什么程度,应该暗到什么程度。
公共场所照明设计是一门日渐兴盛的新型艺术,没有任何固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投身其中的艺术家各自追求着不同的观念与风格,但有一个核心争议始终存在,那就是应该亮到什么程度,应该暗到什么程度。黑暗与光明的关系在这个领域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不同观点的争执很可能决定未来的孩子是否还能数到黑天鹅绒般夜幕上的星星。
保罗·塞尚不喜欢正午的阳光,认为那妨碍了他的工作。他常常一边收起画笔一边怒气冲冲地抱怨:“这种光线把一切都湮没了。” 塞尚逝世的1906年刚好是电灯泡问世25年。假如他活到今天,面对不分昼夜、无处不在的炫目光线,又会说什么呢?肯定瞠目结舌。
过于强烈的光反而会“湮没”了别的事物,很多人在抱怨: “反对光暴力的侵扰!”“我不喜欢太强的光线。”“我讨厌爆炸式的光照!它把一切都毁了!”“太多照明是世纪病。”在城市照明的发源地法国,说这种话的有文化遗产局前任局长克里斯蒂安·杜巴维翁和政府出资的名胜古迹设计照明系统项目负责人文森特·瓦莱尔,还有一些业内人士。
听听四位热衷于用光重塑夜晚都市轮廓线的法国顶尖设计师怎么说—— 爱黑暗胜过光明
当今最伟大的舞台灯光师之一雅克·鲁维赫利斯在音乐厅和剧院留下卓然之作,也同样出色地为萨尔拉市和博德普罗旺斯的村庄披上光的彩衣。他说:“当光线太多时,你就什么也看不见。我选择灯光设计的职业,是因为我热爱黑暗。”
雅尼·凯尔萨雷非常追求个人风格,他对夜的感受也与众不同:“我并不是在与夜晚作战,而是与她调情。她是我最好的盟友,使我能够重新映亮万物,使它们与白日的模样迥然不同。”
把巴黎蒙马特尔高地“光之径”的构思从图纸搬到现实的帕特里克·里穆说:“我爱黑暗胜于光明。”
定居巴黎20多年的日本雕塑家、摄影师田原桂一对“花都”充满热爱:“我在这里看到的光与在日本看到的完全不同。天空的颜色是那么纯净透彻,仿佛可以在蓝天深处看到宇宙空间。”他谈到设计观念则走得更远:“黑暗是光明的一部分。”
这些塑造光明的艺术家也想塑造黑暗,他们不得不经常与市政部门的负责人、钟情于强光的建筑师据理力争。无论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为了让人们的眼睛感到舒适,黑暗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文森特·瓦莱尔所言:“如果一条人行道、一个街心广场或一条高速公路被照得太亮,司机们就会开得更快,甚至酿成更多的事故。另外,湮没在光亮之中的公共场所把行人都变成了潜在的猎物,从哪里看都是一览无余。”“一座建筑物、一处名胜如果被置于过于强烈的照明之中,就会压抑它的细节之美、抹杀它的立体感,最终歪曲了景象,颠倒了预期的视觉效果。”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