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照:LED行业幸运者与清醒者
摘要: 第一次采访王光照,他刚刚出差归来,“害怕让你们等,水都没喝”。第二次约访,“已经改了两次时间,这次不能再改了。”为何这么忙,他说,“时间”是这个行业最大特点,不能慢一步,约好的交货时间,晚一个小时,可能就会损失全部订单。
第一次采访王光照,他刚刚出差归来,“害怕让你们等,水都没喝”。第二次约访,“已经改了两次时间,这次不能再改了。”为何这么忙,他说,“时间”是这个行业最大特点,不能慢一步,约好的交货时间,晚一个小时,可能就会损失全部订单。
王光照是安徽芯瑞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芯瑞达)的负责人,芯瑞达目前在苏州、深圳、合肥设有基地,产品涉及LED背光产品、LED绿色照明产品、智能TV产品、智能触摸教育一体机及接口设备等,公司产品系列虽多但都与LED息息相关,具有LED行业企业的典型特征。
论企业规模和成功程度,王光照均无特别之处,决定特别采访他基于四个原因:一是明明自己的加工能力富余,他仍然将一部分产品交给协议代工厂生产。二是在合肥生产LED产品目前甚至比深圳成本高,但他坚持回到合肥,并渐渐将研发和销售挪回合肥。三是电子行业正成为中西部地区转型升级最大支撑点,这个行业到底怎样。四是王光照的企业无论在生产和研发方面,都具有电子行业的典型特征。
“我很幸运,赶上了LED行业‘班车’”
“其实我算不上企业家,最多是个创客,只是抓住了行业机会而已。”王光照这样评价自己。
2009年之前,王光照还是一位高级打工者,15年汽车配件和电子行业销售总监的职位,让他几乎跑遍了国内2/3县城。对于电子行业市场,他说,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熟悉电子行业,又有“打工”赚来的资金和技术,王光照与另外两位合伙人于2009年成立自己的公司,和众多刚成立的LED公司一样,初成立地点定在深圳。“当时正是LED产业最红火的时期,2009年我们是亏损的,到2010年开始保本,2011年赚钱,因为深圳空间太小,加上我是合肥人,借着产业扩张大势,2011年合肥芯瑞达成立。”但芯瑞达2009年首次在深圳设立公司进军LED产业时,行业毛利率高企,现在芯瑞达好不容易成为LED背光领域龙头,却要面临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行业利润空间收窄。
作为半导体行业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LED背光以前并非大产业,主要应用于小尺寸的手机背光源等领域。王光照说,2009年是分水岭,三星把LED推到电视背光领域,每台电视消耗几百个LED,一年上亿台的液晶电视机销售量,令LED市场爆发。
“虽然市场前景好,但自己跳出来做企业后,才懂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对自己价值的另外一种理解,是当你开始创业当老板后,倒过来再看自己此前‘打工’的那个工作,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王光照说,2009年之前,他自认擅长销售,认为自己能紧跟上市场步伐,但LED行业的变化还是迫使他每天都高度紧张。
王光照表示,一方面,因为市场并没有预期增长得那么快。国内LED企业非常多,大部分集中在行业下游的封装领域,在背光领域,因为市场对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大尺寸背光,国内真正掌握技术的厂家不多,芯瑞达目前是龙头地位,但市场占有率为20%左右,“这一市场总盘子不大,但20%的市场占有率还是低了一点,这个市场高度分散,每家企业都有机会,但又都有压力。”
另一方面,LED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厂家量产萎缩。“这让我们很恐惧,虽然我们一开始选择技术研发和创新路线,公司生产的东西是有独立研发技术的,不是其他产品的简单复制。凭借这种特色,2012年产值只有8000万元,2013年2亿元产值,2014年4亿元,原定今年目标是6亿至8亿元,但目前形势不好,LED市场萎缩,原定8亿元的目标估计难以完成。”王光照说。
对于LED行业,王光照的感慨是,这个行业看似“高大上”,但也因为国内企业在关键领域没有核心技术,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必须要有三个本领:一是供货快,即从接到订单至发货的周期较短;二是能根据品牌制造商的要求,开发设计出多种产品供其选择,满足其在价格、功能、外观等方面的个性化要求;三是成本控制能力强,可较好地平衡产品功能与成本的关系。“说到底,还是要有自己的研发和技术。”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