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和情感的构建,照明设计语言在整个空间环境中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从基本功能性照明到现在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演变,业内对于设计理念与手法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如今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开始体现照明设计师对于建筑的思考与表达,人们在“光”中寻找独特的家庭、城市归属感。
以思索.照明.新视野为主题的“Lighttalk”探讨盛会于广州国际照明展同期举办,嘉宾汇聚照明与跨界行业全球顶级大师,一齐探索未来照明的新设计、新技术、新市场。
思索·设计——设计理念及应用
从理念与应用角度,嘉宾探讨设计语言的表达与发挥,在人与环境和谐共融上纷纷表示认同,而对于许多具备独特地理文化和应用场景的照明设计,在场嘉宾似乎都有很多话要说。
Giladi建筑照明学教授Mr. Gad Giladi通过巴黎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应用案例,提出在公共空间改造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基本是满足石敏德需求,不但满足道路行车安全,更要考虑行人安全与舒适度,其次应该考虑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衔接度,让人享受每一处的光环境”,他认为,有品质的城市照明包含多方面,不仅仅是好的光源,更是应该表现出节能和可持续性。
“城市灯光与夜生活经济、犯罪率、节能程度紧密相关,正是因为此,安全、舒适、智能的照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Mr. Lear Hsiel以“养老院中的灯光设计”为主题,从养老院这一特殊场景下照明设计应注意的问题着手,探讨灯光设计中各个区域、结构中的运用。他认为,考虑整个设计概念应在常识理论的大架构下,从实际生理、心理需求出发,“养老院人群具有特殊性,精细化设计能够适应老人的生活节奏”,“精细包括光学的规范,照明的生理规范,心理规范,以及后期的维护要求”。
Johan Moritz是来自马尔莫市政府的灯光设计师,他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来谈城市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灯光连接。约翰认为作为城市灯光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的照明体系为市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虽然美好的生活听起来很宽泛,但他们采用了一些独特的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让这些美好的愿景成为现实。
在灯光设计之初,功能性是必须要首要考虑的问题,各功能区域的链接与盲点的控制,要考虑非常具体。约翰同样认为,这些都是基于解决人的需求,同时加强外部环境与人之间的连接,优化公共照明环境。
来自台湾的施恒照通过多个室内照明设计案例来剖析设计师在面对设计项目应该多方考虑的角度。他认为,在刚接手一个新的设计项目时,“要了解你的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需求,另外一个是空间,要了解空间的内容”,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对比应该成为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这里所说的“对比”包含多个方面,配光效果的对比,明暗的对比。
思索·工程—智慧酒店项目
酒店作为智慧照明系统重要承载地,酒店从业人员关于智慧酒店的思考也值得所有照明设计尤其是商业照明设计从业者的关注。
大中华酒店工程师协会江苏分会副会长、南京金陵酒店管理集团任乾坤先生主要从酒店未来竞争焦点-智慧酒店的工程理念来讲,他认为,智慧酒店的建设方向应该考虑怎么才能把酒店投资者、投资经营管理者、酒店入住者这三者人的设想联合在一起,最主要的是将物联网、云计算、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等科技于酒店完美融合在一起,处处展现智能化、人性化、信息化等迷人魅力和强大优势,让服务品质、客户体验同步提升,带动酒店有实际性的发展 。
大中华酒店工程师协会、万达集团肖阳明则从酒店能源消耗结构的角度来探讨,酒店能源消费结构包括电力、燃气、人力、水、柴油几大板块,与欧盟6%的能源消耗比相比较,国内高达9.6%的比例相去甚远,当然,这也蕴含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而智慧酒店则为能源消耗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助推。“从智能的角度来看,酒店智能化设计,、利用物联网、自动感应识别系统与开关调节为节能带来丰厚收益,但从照明来说,公共区域照明、客房照明占据最大的用电比例,应该尤其减少设备的损耗”。
实现酒店厨电、客房、公共区域等场所所需设备的智能化,加强设备与设备之间的物联,从硬件上提升了酒店节能水平,降低了酒店营业成本,但从软件上,即环境的表达上,因地适宜的设计同样也可为酒店的管理锦上添花。
重庆市函润照明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余显开以“照明设计与酒店设计的融合”为主题,从艺术的角度解构酒店用光。“好的灯光设计应该是光与影的完美组合,适度的照明同样重要”,余显开认为,适度的光在今天来看,更应该是“少用一些灯具”,酒店的氛围、意境需要更为恰当的灯具来表达,过多的灯光可能不仅不会锦上添花,更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光污染和均衡的破坏。
浙江省城建园林设计院光环境研究所所长沈葳先生以杭州市西湖国宾馆的户外景观设计案例来探讨园林式酒店景观的设计思路。照明设计要依据整体的规划设计效果,参照西湖整体低色温的控制,“我们把国宾馆的亮度区分为三个部分”,“综合楼外部区域会用一些光影效果,突出安静、雅致的氛围,同时用一些光的处理手法在一些特殊的位置譬如连接处、通道处作一些引导的作用,而宴会厅作为一个会议的中心,采用金黄色的光打亮,通过灯光模拟再做一些深化的设计”。
沈葳认为,外部景观照明应该同建筑的形态相协调,不能打破原有设计的结构、风格,同时照明应该具有一个“隐藏”的概念,突出发光的自然。
思索·工程—城市化项目管理
将照明的元素放到大型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去的话,照明需要考虑的因素显然放大到更多倍。文化、生活、产业、创意不一而足,来听听具备多年项目管理经验的照明行业内外人士的探讨。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光环境研究所所长荣浩磊先生以“用光创造价值”为主题,阐释光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问题。城市核心地带的公共空间照明,对于打造城市的公众印象和文化特征已经越来越重要,夜景展示原汁原味的历史遗存,核心价值在于保留真正遗存下来的文化特征。在考虑老百姓实际的需求还是尊重设计师的文化创作,荣浩磊认为可以见仁见智,“典型的文旅地产开发,在夜间可以通过光的筛选营造更喜剧更有冲突的环境,但在没有核心承载物和较大体量的地方,这种冲击虽然耗资巨大,但很容易变成一个娱乐快餐,不会有长久吸引力”,在一些相互关联的建筑群之间,荣浩磊认为通过艺术化的律动、视觉变形,利用抽象的语言,在是与不是之间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而不会使人容易生厌。
来自阿灵索斯的照明主任Mr.kjell Hult介绍了一种三方合作、并以参与灯光节促进公共灯光设计认识的模式。合作的三方包括阿灵索斯的代表、当地能源公司、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带领的学生团队参与灯光节各个不同区域的灯光设计,并向媒体推介和接受公众的评价,这种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并逐渐被北欧各国所采用,让城市设计显得越发常青。
澳大利亚LightPlan照明设计公司国际顾问团首席顾问、首席设计师James Wallace以“两种文化-光的解说力量”为主题,James作为一个照明设计师参与到澳大利亚多个大型建筑设计里面,此次演讲试图从情感的渲染来对建筑物周边作更动态的解读,在这些情感表达中,也包括了些最新的技术展示。
其参与的一个澳大利亚城中心改造的项目包含了这种多样的尝试,“我们结合了澳大利亚的土著文化和当地的一些传统意涵,再用灯光阐释各个区域的内涵时会将土著文化和土著人认同感考虑进来”,节日、庆典、图案各个不同的情景都体现在夜景照明设计的变化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项目之中,设计团队用一个非常丰富的脚本,包括365天每晚的夜景设置规划,将照明设计融合起来,形成一个非常丰富多样的文化表达形式。
来自国际城市灯光协会的Mr. Mark Burtonpage通过部分欧洲城市地下通道的场景改造来谈城市照明的设计思路。在一些“黑暗、不安全”的地下通道中,设计师通过智能照明的规划元素让人们在这种光环境下比较认同和具有安全感,同时加入艺术的元素让人们愿意更长时间的停留,不仅舒适还有文化认同。
古建筑照明一直是照明设计最看重功力的地方,也正是在古建筑中,照明影响着整个维度的内涵和水平,随着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复苏,这一领域的设计经验和教训是不是更值得所有行业设计师所关注?
南京基恩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章先生在“古建筑照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中提到的古建筑“美感与特色”怎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值得深思。他认为,“首先是要清楚整体的定位,历史文化社会属性都要考虑,当然最基本的要求是可以夸张,但不能改变”,在艺术的表达上,建筑的特色不能被个人的喜好所替代,用光尤其要谨慎。
陆章调侃,“最多见的是金黄色光,最万能的是3000K光、最扎眼的是彩色动态光、最虚假而普遍的是绿色光、最掺人的是纯蓝及紫色光”,而往往角度的不一样造成用光出现诸多偏差,他以瓦片灯使用为例,近看远看视觉的差异让很多设计师在这种灯具的选择上走进误区。
所谓追求的“震撼”、“高大新”“炫丽”其实是伪命题,陆章认为,细节处理会决定精美古建筑夜景照明整体效果的成败,追求过多反而造成用光过于随意简单,容易形成败笔。
深圳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景观照明部副部长钟振宗先生分享了城市景观照明管理的经验和趋势,他谈到在城市景观照明管理方面政府遇到一些难题,景观照明的设施产权归属较多,导致在景观照明管理主体方面没有明确的单位和管理的主体。这样造成一个现象,可能单个楼体景观照明设计非常好,但是与周围环境相比却显得格格不入,这就需要整体的规划。而像后期的维护工作,包括政府部门出资的部分景观照明设施,很少得到对应管理处的配合。目前深圳政府除了开始逐渐完善景观照明管理办法,拟定的《景观照明设施维护考核办法》开始对维护人员、设备等进行量化,对维护工作有细化要求,也开始尝试城市楼宇一体化改造进行电费补贴,并可以委托大厦管理处管理。另外,后期维护过程中,多渠道进行巡查、人工巡查、三遥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定点巡查、无人机定航巡查、智能灯具、智能控制系统等也开始参与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