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一辈子只买一盏灯就足够了。这个行业里快速更新(高报废率)的趋势是错误的。这是我们需要去改变的事情,这关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 Jake Dyson 在回应如何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迭代的需求时的说法。Jake 是英国家电制造商戴森公司创始人 James Dyson的儿子。除了这个身份,他还因为 2011 年发明一盏售价高达 860 美金、但可以使用 37 年的台灯而知名。
他花了近 10 年的时间来研究如何延长 LED 灯珠的使用寿命,使其在使用期间持续散发出稳定、柔和、频闪率低的光线。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灯上的散热系统。
Jake Dyson 利用一根含有一滴水的真空铜管和一组 LED 灯珠组成了灯的主体部分。铜管中的水会吸收 LED 灯珠散发出的热能,汽化后传导向铜管的另一头冷却,重新凝成一颗水珠返回灯头。通过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释放了 LED 灯发光时所产生的绝大部分热量,从而将灯珠的使用寿命大幅延长至 40 年,并且还能保持灯光自始至终的稳定性。
不过,这盏叫做 CSYS 的灯并没有像他父亲当年推出 G-Force 吸尘器时那样带给它的发明者以热烈的声望。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对于灰尘的恐惧并没有挪移到对灯光不稳定性的恐惧上。
2015 年,James Dyson 出资收购了儿子的灯具工作室,正式将这盏灯纳入了 Dyson 公司产品线,并将其价格定为 439 美金一盏,Jake Dyson 和他的灯具设计才进入更多人的视线。
而消费者的反馈是:“为什么我要花 400 多美金买一盏 5 美金可以起到相同作用的灯?”“尽管我很喜欢 Dyson 的吸尘器,但一盏灯卖到这么高的价格,溢价的成分大于其真正的价值。”“我不太想对着一盏可能寿命比我还长的台灯。”
2017 年 9 月 14 日,Jake Dyson 带着他研发的三款灯具来到上海召开产品发布会,这些问题也被带到了中国市场。
在这些灯的展示现场,Dyson 的几位工程师围着展台,详细地向人们解释铜管散热的原理和台灯灵活的转动方式。“一般来说,人们用手机拍照的时候可以从自己的屏幕里看出室内灯光所产生的频闪。”一位工程师指着灯在桌面上投下的一块柔和的黄色光圈说:“但是你可以打开手机相机对着这盏灯产生的光线,会发现它的频闪不是那么容易察觉。”
“我调查过超过 20 家 LED 灯的公司,都在用同样的方法生产和制造灯具。为了向客户提供拥有 5000 种产品的产品手册,他们陷入了固式思维里。但其实 5 个产品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所以我认为他们不是在用新的思维思考灯具,而是用一种传统的思维思考一种新的技术。”Jake Dyson 说。
这些说法都非常符合戴森公司的企业宣传方式,但无益于打消人们对于价格的疑虑。毕竟灯光频闪的差异并不是一个一望即知的事情。
Jake Dyson 的灯是戴森公司销售列表里的新事物,这家公司已经在中国获得了一些业绩。“现在国内用户使用海外代购的比例大约在 10% 左右。”戴森中国区 CEO Michaela Tod 对《好奇心日报》说。
位于上海兴业太古汇的戴森体验店。
9 月底开幕的上海南京西路兴业太古汇戴森体验店里,一排排不同直径大小的“灰尘样本”(木屑、盐粒、米粒、咖啡豆、早餐谷物圈等)被分装在一排排的透明小玻璃罐里,陈列在墙上,店员一边宣称机器中的数码马达和双层放射性气旋,一边取下几罐“灰尘”洒在地面上,让消费者体验戴森吸尘器对不同形式灰尘的吸力。
在 2012 年末 Dyson 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之前,一部分中国消费者就已经通过海外代购渠道接触到了这家公司的产品——它们功能强大、价格不菲,而且具备一定的稀缺性。Dyson 在进入中国市场一段时间后,上新速度一度慢于英国或者美国市场。他们尽快引进产品线,但是其中仍有无法控制的汇率差价,导致在香港购买一台 Dyson 的吹风机仍然要比中国内地便宜一些。
戴森对中国市场抱有很大期望,理由是吸尘器这个电器品类在中国家庭中的占比率还较低。根据咨询公司 Euromonitor 在 2016 年的统计,仅有 5.3% 的中国家庭拥有一台圆筒式吸尘器。而在中国这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对于戴森来说,如果能把这个比率提升到 30%,也会是一笔可观的生意。
这一切都建立在产品性能的说服力之上。相较于在市场上收获一致好评的吸尘器,戴森在推出吹风机后也获得了一部分质疑——在知乎上,有用户在评价戴森吹风机时写道:“虽然风速较大、恒温效果较好,但就像一双黄金筷子,并没有改变筷子的本质,而更像是一件做工精良的奢侈品。”
这家英国公司认为自己在同品类里鲜有竞争对手。但在情况更为复杂的中国市场,它几乎所有产品的外形会被迅速模仿——例如小狗电器在淘宝上卖得最好的、形状与 Dyson 无绳吸尘器相仿的 D-531 无绳吸尘器售价为 999 元。
戴森中国的营销总监 Tomas Mark 告诉《好奇心日报》,他的团队正致力于理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交语境。“与在英国不同的是,”Mark 说:“在英国我们有个概念叫做 Bar talk,你了解了人们在酒吧里谈论什么,你就了解了他们最关心的事情。而在中国,我们所研究就是 Wechat talk,人们在微信上谈论的往往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事情。”
题图及未标注出处的图片由戴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