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正当时的一代人,也是饱受质疑的一代人。
桀骜不驯、个性张扬、离经叛道、不够懂事、不够宽容等一系列不那么友好的标签,一个个都被扣在90后这一群体上,即便如此,却也并不准确,因为从没有一类人可以用这么几个标签就完全概括。
时代在往前推进,人们的评定也会因此做出改变,唯独不变的应该就是我们头顶的那片天。它并不会管你是几零后,永远对时刻准备的人“网开一面”,让他们看得到远方,并因此努力向前,这似乎就是老天爷的办事规矩。贾亚飞,一个90后,正好符合了老天爷的这一规矩。
贾亚飞 Jia Yafei
导演、演员、制作人
陕西虎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乔木友声戏剧工作坊创始人
国内“戏剧教育+戏剧展演”项目发起人
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
艺术让我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如果说“三十而立”已经足够成功,那不夸张地说,贾亚飞凭借努力,把对这个成语的解读提前了近10年。
一个年轻人去从事艺术的精粹,实属难得。
对于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大学毕业前期,在相继拒绝了多家公司的offer之后,贾亚飞坚定不移的创办了虎嗅文化,希望通过一些作品,让大家看到戏剧文化,以及戏剧带来的精神和力量。在国内戏剧市场初见朝阳的背景下,根植于“大西安”文化品牌名片,她带着梦想,带着初心,带着虎嗅“走上台口”。
说起与戏剧的结缘,她跟我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从小看秦腔长大,古老的西北民俗戏剧,是我最初的的戏剧启蒙,手抄本的戏剧台词,是我人生第一份“剧本”。大二的时候担任话剧团团长,于是自己组织人员、筹备、集资,在学校的小湖边,露天表演了8个经典的戏剧片段,那一年的冬天冷得彻骨,可我们的热爱滚烫。自此伊始,我们正式建组开始创作演出话剧,算是正式出道了。”
本科在读期间,她曾担任多部戏剧作品的艺术总监,直到现在,她依旧带着满腔热情,她和她的团队起码要一年多的时间去完成一台舞台作品,少则5—7个月全天候的开会,排练,同时推广戏剧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戏剧,看到自己。一直以来,正因为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师长,同学,艺术家们比肩同共进,直至而今作品更多,轨迹渐长,充盈更甚。
话剧《龙须沟》
话剧《窝头会馆》
戏比天大,德如地厚
在当今这个文化娱乐至上的年代,慢下脚步去品关雎,读西厢,话老舍的人有几何?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有可传世之心。贾亚飞觉得,中国就是这个“作者”。国家倡导的“文化自信”,当下文化产业的蓬勃,文旅的兴起,一切都是时至才产生。贾亚飞的创业路途,是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高光时刻,为此她很庆幸,庆幸每一部作品,都能被市场和品牌接受;庆幸团队的齐心协作,结伴同行;庆幸很多专业前辈,孜孜不倦带来启发;庆幸自己拥有青春的时候,就在感受它。
话剧演出现场随拍
实景演出现场随拍
“做戏剧让我最满足、最快乐的是我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始终相信艺术,可以让人成为‘人’。我以前是个很自卑的人,但在做事的过程中,慢慢变得不自卑了,人也自信起来,对于作品的认可,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虽然每一部作品都比较成功,但远远还算不上成就。趁着年轻,我还可以撒欢儿奔跑和学习,脚下的路很宽。”
时光把我锻造成怎样,我就活成怎样
作为90后,贾亚飞早已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
企业管理者、大学讲师、戏剧工作室艺术总监、导演、演员、制作人等多重身份加持,让她足够充实,慢慢地,也有了更明晰的前路。她开始为自己做做减法:“我们还年轻,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去弥补,但我不会游离在戏剧之外的身份,根据自己的成长、职业规划,慢慢去过渡,剔除掉没有必要的身份。”
剧场工作图
人不需要活太多的样子,你认真做一件事,就会解释所有的事。
我们习惯性地在感叹别人身处高处的同时,又用别给自己施加太大压力来宽慰自身,在贾亚飞眼里:“压力会有,但不是来自我的多种角色,更多地来源于身边的人,他们都在关注着我的成长。在未来3-5年内,我希望有成就,也希望更大的担子能够到来,因为能够成就一个更好的企业,以及更好的我。我没有设想过自己会是怎样的好的自己,时光把自己锻造成怎样,我就活成怎样,我会去努力地争取、生活。”
访谈过程中,我让她从各种身份中做一个选择,她选择了演员,说是她最喜欢的一个身份。在一方舞台之上,一束灯光之下,她用自己的角度、行为举止把解读的角色演绎出来,而此时,台下有成百上千双眼睛看着这一切,并因此感触。对她来说,这是个极其奇妙的过程。
作品《雷雨》饰演 鲁侍萍
作品《根》饰演 刘乐群
今年九月,贾亚飞在新作品《根》中饰演刘乐群,一个18岁填报志愿的小姑娘。与此前饰演的窦娥、《雷雨》的鲁侍萍等角色不同,在最青涩的年纪出演“苦难傍身依旧坚强善良的旧社会劳动妇女”,在阅历生活,心智成熟的年纪出演中学生,这对她是个突破,也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很多情节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在角色中看到自己,想起那些或浅或深的情感印记,往事涌上心头。她把自己在18岁时乃至整个青春没有的、错过的,在戏里演给自己和她的父亲。她用这样一种方式,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表达对父亲的真情实感,为自己圆梦,弥补曾经缺失的一个状态。何其幸哉,她有一个充满百家之爱的童年,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贾亚飞的一生,也都在被童年的“爱”治愈。“虽然有过遗憾,但我界定自己还是会加一个形容词,那就是‘幸福’。”
我敢把皇帝拉下马
贾亚飞说她自己是一个黄色性格、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人。所以,在戏剧这条路上,她敢于去做更多的尝试。她直言:“我们对戏剧艺术的理解和运用与老一辈艺术家有不小的不同。老艺术家对于戏剧的概念很东方,不能接受太过前卫的东西,他们觉得纯人性化演出的东西,如果用科技傍身、用现在前卫的科技手段去解决,就失去了味道 。而我们恰恰比较偏向于追求先锋试验性,因为这更直击人心。这是很大的一个矛盾点和冲突点。”
与光_流皑万乡
与光_黎明将至
与光_跂彼织女,睆彼牵牛
与光_治愈背后
与光_追赶太阳的人
“戏剧依靠的是这个舞台、表演的经历、对于人性的解读、对一个作品诠释、对观众的一种回馈、对整个社会、人生的反思和反响。现在的时代环境不允许我们简简单单地从一方舞台之上去做东西,我们需要融合更多。在年轻一代和老一代对于戏剧的不同见解和考量之上,应该相互去理解沟通,相互去补错,共同地去呈现。”
除了戏剧,她还打算在艺术装置领域做些事情。近些年,随着文旅、艺术装置“拔地而起高楼”式的发展,她也看到了很多人是为了做灯光而做灯光。她说,删除我人生中任何一个部分,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因为我的生命被别人照亮,就像一束光铺满了整个胸膛,光的意义,是生命的意义。
她觉得作者应该把故事放在第一位,灯光是叙述的元素,也是最重要的辅助手段,更是舞台作品的魂灵。给受众讲一个好的故事,把精神抽丝剥茧地传递给观众,引起人对自己、对生命的一种思考才有意义。
艺术和商业是分不开的,重心的重点是在艺术还是商业
商业化,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每个行业不可避免的一环。提起这个,贾亚飞有自己很成熟的见解:“艺术和商业是分不开的,重点是重心在艺术还是商业。作品要传达的东西都跟人有关系,跟人有关系那势必要走商业化,还是要看作者怎么权衡,你想给谁看,看的人给你什么反馈,这很重要。”
与光_岁月神偷
与光_小谬戚戚
与光_蘸血窝头
“我用一个‘chun’来形容艺术家:心里面有春天,内心很纯洁,但是在商业化里面又很蠢的一个人。‘蠢’是因为有些艺术家过多地追求艺术,最后画地为牢,禁锢了自己,没有资本去呈现更好的作品给大众。艺术需要资本,有资本才能站在更高的台阶上,用更多的科技手段、艺术手段、更多的艺术人才、更多的艺术经验放到另外一个作品上,呈现更多更好的艺术。”
在最好的年纪、最好的时代,以一个最好的状态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同时得到身边人最好的支持,去成就一个好的东西,又哪能不幸福呢?
成年人也是过了期的小朋友,这个被人定义“心态比较老,比年龄起码超前10年”的人,她本身也还是个90后小姑娘,她也会说自己还是个宝宝;她也有个美轮美奂的童话公主梦;她也喜欢用戏剧的手法布道生活,做个精致的猪猪女孩;她也一样在坦然地拥抱生活,去迎接烟火人间。
如她所说:“我们的人生也还只是在各自该有的年龄段,我们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做的事情不一样而已。年龄并不是一个特别主要的东西,关键看各自的内心有怎样的思想去做怎样的事情。如何惟精惟一,做到允执厥中。”
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都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只不过,此时,她正发着比我们要亮的光。
《“艺”家》栏目
为“艺+阿拉丁灯光艺术”极力打造的大师专访栏目,通过对艺术家进行逐一寻访,集艺术家独特创新想法,探当前最前沿灯光艺术及运营模式,深挖其内涵、传承和发展,力求展现一幅关于灯光艺术的魅力画卷。
一千个艺术家有一千种艺术造诣。面对一次次创造的经典,一次次灵感的冲击,《“艺”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那些温暖和鼓舞的记忆,并提供一个交流、鉴赏学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