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产业的混沌:找市场与找市长
摘要: 中国LED产业正处于混沌竞争的格局中,目前无法断言哪种经营模式会更成功,但在并不是所有厂商都能进入核心领域、芯片专利方面与国外巨头争长短的情况下,勤上和莹辉的故事对于中国数千家已略具规模但仍困惑于突围方向的厂商而言,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在2011年扎堆上市的LED企业中,李旭亮的勤上光电最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它是亚洲专注于大功率LED照明应用产品的领头羊,更因其招股书中披露的12次对赌协议以及21家创投机构(不过其招股书显示:在上市前“发行人及其股东均已确认终止了所有对赌条款,有关对赌条款已清理完毕”)。
李旭亮是东莞本地人,自幼家境贫寒,连考上大学也是靠亲友资助。上世纪90年代初,李旭亮从国企辞职下海创立东莞勤上企业。到1998年,勤上的铁架装饰灯和圣诞灯创下了中国同行业外销量第一的业绩。
到2004年时,李旭亮遇到了传统行业成本上升、利润减薄的困境。由于当年欧美市场开始对LED应用推出众多鼓励政策,他因此决定向这个行业转型,“当我们一脚踏进LED照明行业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行业不好做,但我们已别无选择。”李旭亮选择摸索各种LED技术门槛的突破方向以及可持续的业务发展策略。
2007年,在东莞市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他开始找到了发展机遇:以大功率LED户外照明为主业,积极争取政府工程订单,确立品牌地位后再向室内照明、商用照明进发。2008年,勤上光电大功率LED路灯被列入“国家重点新项目”,随后它便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目前,公司主体承担广东省“千里十万盏”、科技部“十城万盏”大功率LED路灯推广示范项目实施,已实施项目超过3,000公里。
户外照明是勤上的业务强项,2010年公司户外照明收入较2008年增长187.69%,占2010年总收入的47.16%,毛利也从2008年度的3,986.47万元上升到了2011年上半年的6,461.81万元,占集团毛利的比例从28.38%上升到了60.93%。
勤上光电的户外照明产品以路灯和隧道灯为主,公司为此针对户外产品采用三种不同的销售模式:直销模式、分销模式、EMC模式(合同能源管理)。2008年,勤上光电成为东莞首家提出EMC模式“按揭”卖灯的LED企业。这种模式是:作为客户的政府或企业只需提交20%-30%的首期资金就能购入勤上的LED路灯,余款由客户向银行贷款,在未来数年里通过每年节省下来的高达60%-70%的电费和维护费来分季或分年偿还银行的贷款。
2008年勤上光电依靠EMC模式在哀鸿遍野的金融海啸中突围,先后与东莞石龙签了2,000万元订单,跟东莞常平有4,000万元合作,还收获了不少省内外的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大订单。最后,EMC更是成为了广东省科技厅主推LED普及的模式。
但这一模式在开拓市场的同时也有其副作用,EMC模式在前期要求厂商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融资能力要求较高。当业绩迅速扩容时,一方面必须持续投入LED技术研发费用,一方面必须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所以也不难理解2007-2010年期间勤上光电为何会与21家创投机构签订了12次对赌协议,其融资频率在业界实属罕见,这不仅验证了创投资本对LED产业的看好,也彰显了李旭亮在新兴行业普遍会遇到资金关口时,所具备的敢想敢拼精神。
科技部在2009年初推出“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方案,按照LED照明与传统照明相比投资增量的30%-50%进行补贴,国家还对LED上游的芯片生产机进行补贴。各路LED企业为了抢夺制高点,掀起了LED路灯热以及大量购买MOVCD机、上马芯片项目的趋势。拥有大量政府补贴的公用照明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