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求:重视国家馆的“临时”性
摘要: 世博建筑的特殊性决定了大部分展馆都是临时性展馆,使用约半年后就将被拆除。因而在展馆的设计初始就必须充分重视和考虑“临时”这一特点,尽量减少建筑垃圾,尽可能提高材料的再利用率。
明年的5月,在意大利的米兰世博会上,作为博览会上参展国向世界展现本国文化风采与经济成就的典型形象载体——国家馆,无疑成为了世博舞台上争奇斗艳的明星和备受关注的视觉焦点。基于此,阿拉丁照明网建筑照明频道为您带来5月份特别策划【2015米兰论建】,与您一同领略10大国家展馆魅力的同时,并邀请多位业内人士对国家馆进行精彩点评!
以下为阿拉丁照明网对洲联集团·五合国际(5+1 Werkhart)副总经理卢求的专访实录:
卢求
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DGNB)国际部董事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CABEE)常务理事
德国注册建筑师
清华大学EMBA班客座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洲联集团·五合国际(5+1 Werkhart)董事/副总经理
阿拉丁照明网:随着日前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方案的确定,一时间米兰世博会和其各个国家的场馆建筑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您印象最深的世博会建筑是什么?
卢求:有几届世博会建筑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例如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作为世博会历史上的第一座标志性建筑,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钢结构、玻璃在建筑上的应用,也开创了世博会的建筑时代;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埃菲尔铁塔,它是19世纪末期现代主义思潮在建筑领域的反映,更是巴黎的城市地标建造的起源;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纵横交错、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象征着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的诞生,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的成果之一,也为后人所传承;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原子塔,以宏大的建筑来展示原子结构的微观世界,表达人类对于微观原子科学美好前景的寄望,同时也象征了人类进入科学、和平、发展的新阶段;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也很不错,是展示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
阿拉丁照明网:你是如何理解“滋养地球,生命之源”这届世博会的主题?
卢求:这一届主题选得很好。贪婪和欲望是人性本源,加之资本追逐利润的机制,使得人类掌握的巨大力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迅猛扩张,尤其是近200年以来,科学技术的极速进步将人类拥有的力量推至巅峰,这种力量足以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构成巨大威胁。在这一情态下,生命之源——地球,迫切需要人类的滋养。同时,绿色生态是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而“滋养地球,生命之源”涵盖了这一领域,更可谓高于这一领域。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